简说 丨 用“设计”讲中国故事发表时间:2020-07-10 17:00来源:简形 曹雪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 广州城市新LOGO设计者 ![]() 曾经是无锡轻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,离开教坛,闯荡广告圈 —— 2001年,我与曹老师相识于广告公司。他在广告界从业七年后,于2006年再次回归教育领域,成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,并实现从设计教育到引领广州设计的跨越,游走于商业与设计之间。他希望用“设计”讲中国故事,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。 嘉宾:曹雪 主持:龙伟权 便于阅读,以下采用简称 选择·沉淀龙:从设计教育到广告公司,再回归设计教育, 这样的经历对您从事设计和教育工作有什么帮助? 曹 :来广州之前,我在无锡轻工业大学从教了14年。 我始终觉得,设计是服务于社会、 服务于人的。设计教育固然重要, 但如果一个从事设计教育的人缺少一线经验, 只是使用别人的教材,至少我是不喜欢的。 我有一句话:在设计教育中要尽量讲自己的故事, 也许这个故事不完美,甚至不完整, 但因为是自己的,是独特的, 所以它有着无可比拟的鲜活与生动。 另一方面,经历实战经验的人, 更有自己的观点和语言。 设计,它是一种语言, 是与受众沟通的一种手段。 三十多岁,当时正好到南方考察学校 毕业生的就业评价,机缘巧合之下, 我来到了省广,开始7年的广告生涯。 在省广,与不同行业、不同客户的广泛接触与交流, 吸收无限能量,是我最宝贵的财富。 省广的领导曾经与我说过一句话, 他说:“宁愿丢了项目,也不要丢了客户。” 他所讲的“项目”其实是指“事”, 而“客户”指的是“人”即是客户。
广告从业者的经历, 对于我回到高校继续从事设计教育, 虽不敢说是“突变”,但却是不言而喻的“变化”。 这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连接。 李宗盛有过一句话: 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”。 哪怕过程中有坎坷,有曲折, 但对我而言它是一个磨练的过程, 我从来不后悔自己走过的路。 我经常和学生说: “一个人会面临着诸多选择, 选择本身并不难,难的是选择之后所要做的一切。” 初到省广,也曾遭遇挫折,但我没有后悔。 我会反问自己:“我为什么选择来?” 按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不忘初心。 因为你的目标更重要。 所以,我在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吉祥物 “冰墩墩”的新闻发布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: “把手上每一件小事干好,总有一天大事会轮到你。” 我不喜欢好高骛远。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出名, 他可能永远无法出名。 “见事太明,遇事则暗”。 这是我经常与人分享的一句鲁迅先生的话。 迸发·引领
龙:关于广州城市标志, 能否介绍一下整个设计的过程? 曹 :广州城市标志, 开始是由一家公司担任方案设计。 当时我是项目的评委之一,在一次评审期间, 我发表了一些较有建设性的意见,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 设计说明:由广州二字组成广州塔的形象,文字图形又如南来北往的船帆与飞鸟,象征着这个千年商都海纳百川,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。而被突出的英文字母O字,则寓意着广州是座永葆开放精神的国际大都市。 当时,2017年《财富》全球论坛即将在广州召开, 相关单位希望在那之前将广州城市标志推选出来, 但原有设计方案经过8个月的修改仍然不能获得通过, 所有人都按捺不住了,形势万分火急。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相关负责人找到了我。
我出手速度快,在两周内完成7套方案设计, 而且全部由我一个人完成。 汇报会上,我一口气汇报了7套方案。 方案演绎完毕后, 在座与会成员并未提出批评性意见。 而相关负责人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, 当时他说:“至少我感觉这个方案是眼前一亮的。” 后来,设计方案全数通过。大致过程就是如此。 思维·境界
我经常对学生说: “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你们年轻人的想法比我还老。” 广州城市标志出来后,上海有设计师这样评价: 第一,不像中国人设计的;第二,肯定是年轻人的设计。 其实他们都猜错了, 我一直强迫自己保持审美眼光的时代视角。 如果作品未能领先于时代, 宁愿不拿出手,这是我的要求。 对于广州城市标志设计,如果时光再倒流, 我在“过去”而不是“现在”接到这个任务, 我个人觉得不一定会有这么好的设计成果, 因为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不断变化的。 我批评学生想法比我还老的同时, 也会反观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段, 自己的设计水平又怎样? 如果要进步,不能这样想,尤其是(学生)自己, 不能想着曹老师你在20岁时候设计的作品可能还不如我。 为什么呢?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不能老是纵向跟历史比, 更多是要横向地跟同龄人比。 就像当年我跟陈丹青学画画, 我崇拜他,喜欢他。回到家后,我内心却在想, 陈丹青画得比我好,是因为他比我年长10岁。 但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安慰, 我应该比较的是当年陈丹青在知青插队时期, 他是不是最棒的。 所以,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。
挑战·告捷龙:能否谈谈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 “冰墩墩”的整个设计过程? 曹:应该说, 这是我从事设计工作以来遇到最有挑战性的项目, 或者说是压力最大的一个项目。 就如一位新华社记者所言, 它是设计界最顶级的奖项。 另外一个压力来自带队。不管是广州城市标志, 还是广州亚洲美食节,设计方案都是我独立完成的。 成与败,我一个人承担。但是“冰墩墩”的设计项目, 我带领着13人的团队,这时候就不太一样了。 我曾经私下开玩笑,如果这个设计没有成功, 我曹雪的号召力就没有了。 项目伴随着极高荣誉, 但各界压力也随之相伴。 广州城市标志设计公布后,网上好评数占多, 但也有评论说它文化底蕴不足。 我补充一点: 为什么小蛮腰是广州城市标志的主要元素? 我的理论是非常坚决的。 任何人包括广州市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, 我相信他们想的第一个问题和我想的一样: 什么代表广州? 这点我跟大家没有区别。 但是,我会比别人迅速跳出第二个问题: 代表什么时代的广州? 它需要在纵向和横向坐标中找到一个交叉点。 所以,这是把小蛮腰定为广州标志的原因。 冬奥组委会将吉祥物赠送安德鲁王子 这里有一个佐证的理由, 任何一个城市的形象设计, 大多是从“外宣”角度来开展的。 那么,我们必须用“外眼”回看广州。 我举个例子, 如果还有人看新闻或电视就会发现, 但凡谈到广州这个城市, 99%的第一个(电视、视频)镜头出现的都是小蛮腰。 也就说,用“外眼”看广州时, 广州输出的形象和他人心目中所认知的形象要达成共识, 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。 那会儿,在7个月设计稿修改时间内, 我往北京大概飞了21次,像疯子一样的, 竭尽自己的精力与体力。 以往我是最怕坐飞机的, 一是晕机,二是从广州到北京的飞行时辰大约三个小时, 腿会特别难受, 但所有的一切在那7个月里好像都已经不在乎了。 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(左)、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(右) 我记得,其中有3次飞往北京的旅程是当天来回, 去北京就像出门溜达了一圈。 我们团队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。 就连春节假期, 我都要求他们在大年初二的早晨必须全部回到工作岗位, 否则视作自动离队,我就这么狠。 这个过程的压力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。 这个设计从创作到最后发布的时间跨度是10个月, 重点在于后7个月的修改阶段。 冬奥会跟奥运会不一样, 它只有金牌,没有银牌和铜牌, 这意味着机会只有一次。 这时候,又回到我前面说到的“见事太明,遇事则暗”, 如果我这时候考虑这个评委怎么想, 那个领导怎么想,那就没法干了。 所以在那7个月里,我又开始冒傻气, 一股劲地闷着头, 带着大家认认真真地做好手上的修改工作, 根本不去想这件事能不能成功。 甚至于过程中几次面临着重大转折点的时候, 有人都怀疑过自己, 感觉没希望的时候,我都没想。 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你们继续修改, 不要去想任何东西,希望就在你们手上! 龙:广州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城市, 更需要像曹老师和您团队这样的冲劲、 拼搏,做出更好的设计。 驱动·协同龙:在“冰墩墩”设计过程中, 您是怎样带领设计团队协同工作完成项目的? 曹:对于我们团队而言, 比“冰墩墩”这个形象胜出更为惊喜的是另外一件事情。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征集活动中, 全球共收到15个国家5800多个稿件, 最先产生的是前100个优秀设计稿。 我们团队14人提交14份稿件。 在这100强里面, 我们团队占有多少,我不知道。 但是100强产生出10强的时候, 我们团队的稿件占了30%的名额, 就是10强里有三个设计出自我们团队。 这是个什么概念?我们团队的实力可想而知。 在这个团队里, 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功不可没。 我非常感激这个团队的所有人。 结果宣布当天, 我把团队所有成员带到北京发布会现场。 发布会11点结束, 整个晚上我们一粒未进。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吃火锅。 当大家落座以后, 我对着所有老师和学生说, 你们现在可以用任何语言来骂我, 我全盘接受, 我会把每一句指责和谩骂当作是对我的嘉奖与鼓励。 为什么那样说? 因为我觉得自己在那7个月的时间里对他们太过于严厉, 太狠了。他们连续三、四天通宵是常有的事, 春节期间啃花卷填肚子, 诸如此类。但大家不可能骂我, 反而说的是感谢的言语。 我把团队比喻成一个“动车组”。 这是我的带队理念。 火车的动力全部集中于车头, “火车头”作用是把握方向, 把大家往前拉。今天这个时代, 一个人拉不动所有的人。 所以这个“动车组”是什么概念呢? 每一节车厢都是能动的,火车头只把握方向。 所以,我想我充其量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。 我们要通过一个有效机制让每个人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。 通俗而言,就是把利益捆绑在每个人身上。 这就是我的经验总结。 就如前面谈到的 “见事太明,遇事则暗”这个道理。 我带领团队的原则是大家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前进, 其他都先放下。 我在团队管理上偏向军事化管理, 就是我会有硬性要求。 所以我在学校里有一门课程叫设计策划与管理, 我也会把这些理论用在我的实战中。 所谓设计管理, 就是成本管理,时间管理,人事管理及各个方面管理。 育己·育人
龙:那您觉得在设计教育里, 在教育这个层面上,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? 曹:对个人而言, 学设计与其说是学一种技能, 还不如说是学一种思维方式。 那么在省广的7年生涯, 我是在丰富和成熟自己的思维方式。 就如《孙子兵法》里面强调的“未战而庙算胜”, 即赢在开战前。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眼光。 我觉得理论不重要,眼光更重要。 对于设计,我还有一句话: 艺术家是本色演员, 而设计师则是角色演员。 设计师和广告人都是角色演员。 他不以个人的好恶、 不以表现自我主张为目标, 他的服务对象不是自己。 所以艺术没有准确的标准, 而设计却有相应的准确性考虑。 我花一天时间设计的广州亚洲美食节标志, 为什么他们能接受?不是因为我是曹雪, 而是因为前200个方案都“不准” 什么叫不准呢? 其他设计也用美食的元素, 如舌头、筷子、面和碗等等。 但是对不起, 这样的设计靶向与水准都低了。 这样的设计不像亚洲美食节的标志, 反而更像是一条美食街的标志, 也承载不起“天下大同,美美与共”的宏大主题。 广州亚洲美食节标志 讯飞LOGO 设计·故事 龙 :您在国外主持有一个“塔外”的展览, 它的目的是什么? 曹 :“塔外”展览已经在海外举办了4场, 我是总策展人。 第一届是在2017年的伦敦设计节。 第二届是在意大利的米兰设计周。 在伦敦设计节和米兰设计周, 我们都是被正式纳入他们邀约展览, 第三届于2019年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。 2019年11月份, 配合国家领导人的出访, 并在希腊和西班牙增办了展览。 2020年我准备在日本办一场。 我的目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。 虽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, 没有没见过的东西,但是我每一次出国, 尤其是在欧洲办展览,发现如果不来现场, 他们都不知道今天的中国设计发展到什么程度。 他们所认知的中国设计, 就是在唐人街看到的醒狮、剪纸、灯笼之类, 他们真的不知道当代中国设计是什么样的。 “塔外”这个主题名称也是我自己命名的, 意指“象牙塔之外”。我的初心很简单, 就是“用设计讲中国故事”, 体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。 所以, 这几年的我一直忙于各种事情,除“塔外”展览, 还举办了六届“1212创意中国论坛”, 所以,有人玩笑说曹雪打了“中华1号”鸡血。 《塔外》展览合影 龙:用设计讲中国故事,把中国故事讲好, 把更多有价值的设计故事带到全世界。 栏目主持: 龙伟权/JACK LONG 广告从业十八载,一直从事创意 设计、运营策展事务。 曾服务GIMC、ADK、WPP等国 际广告公司,现为广州正典公司 执行创意总监,屡次获得国内外 设计奖项。 法国Innodesign Prize国际创新 设计大赛评审团成员、ClD迪拜 国际室内设计大赛副秘书长、中 国设计师协会会员、广东省美术 家协会员、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 事、深圳插画师协会会员。 - END - - THANKS -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