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账号登录: 注册 登录
INNODESIGN PRIZE全球创新设计大赛
新闻详情

简说 丨 用“设计”讲中国故事

发表时间:2020-07-10 17:00作者:龙伟权来源:简形




简kiss(版头)--简形横版.jpg





曹雪


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

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

广州城市新LOGO设计者







曾经是无锡轻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,离开教坛,闯荡广告圈 —— 2001年,我与曹老师相识于广告公司。他在广告界从业七年后,于2006年再次回归教育领域,成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,并实现从设计教育到引领广州设计的跨越,游走于商业与设计之间。他希望用“设计”讲中国故事,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。



嘉宾:曹雪

主持:龙伟权

便于阅读,以下采用简称







选择·沉淀






龙:从设计教育到广告公司,再回归设计教育,

这样的经历对您从事设计和教育工作有什么帮助?



来广州之前,我在无锡轻工业大学从教了14年。

我始终觉得,设计是服务于社会、

服务于人的。设计教育固然重要,

但如果一个从事设计教育的人缺少一线经验,

只是使用别人的教材,至少我是不喜欢的。


我有一句话:在设计教育中要尽量讲自己的故事,

也许这个故事不完美,甚至不完整,

但因为是自己的,是独特的,

所以它有着无可比拟的鲜活与生动。


另一方面,经历实战经验的人,

更有自己的观点和语言。

设计,它是一种语言,

是与受众沟通的一种手段。


三十多岁,当时正好到南方考察学校

毕业生的就业评价,机缘巧合之下,

我来到了省广,开始7年的广告生涯。


在省广,与不同行业、不同客户的广泛接触与交流,

吸收无限能量,是我最宝贵的财富。


省广的领导曾经与我说过一句话,

他说:“宁愿丢了项目,也不要丢了客户。”


他所讲的“项目”其实是指“事”,

而“客户”指的是“人”即是客户。

   

广告从业者的经历,

对于我回到高校继续从事设计教育,

虽不敢说是“突变”,但却是不言而喻的“变化”。

这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连接。


李宗盛有过一句话:

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”。


哪怕过程中有坎坷,有曲折,

但对我而言它是一个磨练的过程,

我从来不后悔自己走过的路。


我经常和学生说:

“一个人会面临着诸多选择,

选择本身并不难,难的是选择之后所要做的一切。”


初到省广,也曾遭遇挫折,但我没有后悔。

我会反问自己:“我为什么选择来?”

按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不忘初心。

因为你的目标更重要。


所以,我在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吉祥物

“冰墩墩”的新闻发布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:

“把手上每一件小事干好,总有一天大事会轮到你。”

我不喜欢好高骛远。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出名,

他可能永远无法出名。


“见事太明,遇事则暗”。

这是我经常与人分享的一句鲁迅先生的话。







迸发·引领





   

龙:关于广州城市标志,

能否介绍一下整个设计的过程?



广州城市标志,

开始是由一家公司担任方案设计。

当时我是项目的评委之一,在一次评审期间,

我发表了一些较有建设性的意见,

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

设计说明:由广州二字组成广州塔的形象,文字图形又如南来北往的船帆与飞鸟,象征着这个千年商都海纳百川,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。而被突出的英文字母O字,则寓意着广州是座永葆开放精神的国际大都市。






当时,2017年《财富》全球论坛即将在广州召开,

相关单位希望在那之前将广州城市标志推选出来,

但原有设计方案经过8个月的修改仍然不能获得通过,

所有人都按捺不住了,形势万分火急。

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相关负责人找到了我。





我出手速度快,在两周内完成7套方案设计,

而且全部由我一个人完成。

汇报会上,我一口气汇报了7套方案。


方案演绎完毕后,

在座与会成员并未提出批评性意见。

而相关负责人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,

当时他说:“至少我感觉这个方案是眼前一亮的。”

后来,设计方案全数通过。大致过程就是如此。











思维·境界





   

我经常对学生说:

“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你们年轻人的想法比我还老。”

广州城市标志出来后,上海有设计师这样评价:

第一,不像中国人设计的;第二,肯定是年轻人的设计。

其实他们都猜错了,

我一直强迫自己保持审美眼光的时代视角。

如果作品未能领先于时代,

宁愿不拿出手,这是我的要求。


对于广州城市标志设计,如果时光再倒流,

我在“过去”而不是“现在”接到这个任务,

我个人觉得不一定会有这么好的设计成果,

因为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不断变化的。


我批评学生想法比我还老的同时,

也会反观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段,

自己的设计水平又怎样?

如果要进步,不能这样想,尤其是(学生)自己,

不能想着曹老师你在20岁时候设计的作品可能还不如我。

为什么呢?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不能老是纵向跟历史比,

更多是要横向地跟同龄人比。


就像当年我跟陈丹青学画画,

我崇拜他,喜欢他。回到家后,我内心却在想,

陈丹青画得比我好,是因为他比我年长10岁。

但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安慰,

我应该比较的是当年陈丹青在知青插队时期,

他是不是最棒的。

所以,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。





   

挑战·告捷





龙:能否谈谈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

“冰墩墩”的整个设计过程?



应该说,

这是我从事设计工作以来遇到最有挑战性的项目,

或者说是压力最大的一个项目。

就如一位新华社记者所言,

它是设计界最顶级的奖项。





另外一个压力来自带队。不管是广州城市标志,

还是广州亚洲美食节,设计方案都是我独立完成的。

成与败,我一个人承担。但是“冰墩墩”的设计项目,

我带领着13人的团队,这时候就不太一样了。

我曾经私下开玩笑,如果这个设计没有成功,

我曹雪的号召力就没有了。


项目伴随着极高荣誉,

但各界压力也随之相伴。


广州城市标志设计公布后,网上好评数占多,

但也有评论说它文化底蕴不足。


我补充一点

为什么小蛮腰是广州城市标志的主要元素?

我的理论是非常坚决的。

任何人包括广州市民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,

我相信他们想的第一个问题和我想的一样:

什么代表广州?

这点我跟大家没有区别。


但是,我会比别人迅速跳出第二个问题:

代表什么时代的广州?

它需要在纵向和横向坐标中找到一个交叉点。

所以,这是把小蛮腰定为广州标志的原因。




冬奥组委会将吉祥物赠送安德鲁王子


这里有一个佐证的理由,

任何一个城市的形象设计,

大多是从“外宣”角度来开展的。

那么,我们必须用“外眼”回看广州。

我举个例子,

如果还有人看新闻或电视就会发现,

但凡谈到广州这个城市,

99%的第一个(电视、视频)镜头出现的都是小蛮腰。

也就说,用“外眼”看广州时,

广州输出的形象和他人心目中所认知的形象要达成共识,

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。


那会儿,在7个月设计稿修改时间内,

我往北京大概飞了21次,像疯子一样的,

竭尽自己的精力与体力。

以往我是最怕坐飞机的,

一是晕机,二是从广州到北京的飞行时辰大约三个小时,

腿会特别难受,

但所有的一切在那7个月里好像都已经不在乎了。




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(左)、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(右)


我记得,其中有3次飞往北京的旅程是当天来回,

去北京就像出门溜达了一圈。

我们团队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。

就连春节假期,

我都要求他们在大年初二的早晨必须全部回到工作岗位,

否则视作自动离队,我就这么狠。

这个过程的压力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。


这个设计从创作到最后发布的时间跨度是10个月,

重点在于后7个月的修改阶段。

冬奥会跟奥运会不一样,

它只有金牌,没有银牌和铜牌,

这意味着机会只有一次。

这时候,又回到我前面说到的“见事太明,遇事则暗”,

如果我这时候考虑这个评委怎么想,

那个领导怎么想,那就没法干了。


所以在那7个月里,我又开始冒傻气,

一股劲地闷着头,

带着大家认认真真地做好手上的修改工作,

根本不去想这件事能不能成功。

甚至于过程中几次面临着重大转折点的时候,

有人都怀疑过自己,

感觉没希望的时候,我都没想。

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你们继续修改,

不要去想任何东西,希望就在你们手上!





龙:广州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城市,

更需要像曹老师和您团队这样的冲劲、

拼搏,做出更好的设计。






驱动·协同





龙:在“冰墩墩”设计过程中,

您是怎样带领设计团队协同工作完成项目的?



对于我们团队而言,

比“冰墩墩”这个形象胜出更为惊喜的是另外一件事情。

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征集活动中,

全球共收到15个国家5800多个稿件,

最先产生的是前100个优秀设计稿。

我们团队14人提交14份稿件。


在这100强里面,

我们团队占有多少,我不知道。

但是100强产生出10强的时候,

我们团队的稿件占了30%的名额,

就是10强里有三个设计出自我们团队。

这是个什么概念?我们团队的实力可想而知。


在这个团队里,

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功不可没。

我非常感激这个团队的所有人。

结果宣布当天,

我把团队所有成员带到北京发布会现场。


发布会11点结束,

整个晚上我们一粒未进。

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吃火锅。

当大家落座以后,

我对着所有老师和学生说,

你们现在可以用任何语言来骂我,

我全盘接受,

我会把每一句指责和谩骂当作是对我的嘉奖与鼓励。






为什么那样说?

因为我觉得自己在那7个月的时间里对他们太过于严厉,

太狠了。他们连续三、四天通宵是常有的事,

春节期间啃花卷填肚子,

诸如此类。但大家不可能骂我,

反而说的是感谢的言语。


我把团队比喻成一个“动车组”。

这是我的带队理念。

火车的动力全部集中于车头,

“火车头”作用是把握方向,

把大家往前拉。今天这个时代,

一个人拉不动所有的人。

所以这个“动车组”是什么概念呢?

每一节车厢都是能动的,火车头只把握方向。

所以,我想我充其量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。

我们要通过一个有效机制让每个人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。

通俗而言,就是把利益捆绑在每个人身上。

这就是我的经验总结。



就如前面谈到的

“见事太明,遇事则暗”这个道理。

我带领团队的原则是大家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前进,

其他都先放下。

我在团队管理上偏向军事化管理,

就是我会有硬性要求。

所以我在学校里有一门课程叫设计策划与管理,

我也会把这些理论用在我的实战中。

所谓设计管理,

就是成本管理,时间管理,人事管理及各个方面管理。







育己·育人






龙:那您觉得在设计教育里,

在教育这个层面上,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?



对个人而言,

学设计与其说是学一种技能,

还不如说是学一种思维方式。


那么在省广的7年生涯,

我是在丰富和成熟自己的思维方式。





就如《孙子兵法》里面强调的“未战而庙算胜”,

即赢在开战前。

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眼光。

我觉得理论不重要,眼光更重要。


对于设计,我还有一句话:

艺术家是本色演员,

而设计师则是角色演员。

设计师和广告人都是角色演员。

他不以个人的好恶、

不以表现自我主张为目标,

他的服务对象不是自己。

所以艺术没有准确的标准,

而设计却有相应的准确性考虑。


我花一天时间设计的广州亚洲美食节标志,

为什么他们能接受?不是因为我是曹雪,

而是因为前200个方案都“不准”

什么叫不准呢?

其他设计也用美食的元素,

如舌头、筷子、面和碗等等。

但是对不起,

这样的设计靶向与水准都低了。

这样的设计不像亚洲美食节的标志,

反而更像是一条美食街的标志,

也承载不起“天下大同,美美与共”的宏大主题。



广州亚洲美食节标志


讯飞LOGO







设计·故事






龙 :您在国外主持有一个“塔外”的展览,

它的目的是什么?



“塔外”展览已经在海外举办了4场,

我是总策展人。

第一届是在2017年的伦敦设计节。

第二届是在意大利的米兰设计周。

在伦敦设计节和米兰设计周,

我们都是被正式纳入他们邀约展览,

第三届于2019年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。


2019年11月份,

配合国家领导人的出访,

并在希腊和西班牙增办了展览。


2020年我准备在日本办一场。





我的目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。

虽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,

没有没见过的东西,但是我每一次出国,

尤其是在欧洲办展览,发现如果不来现场,

他们都不知道今天的中国设计发展到什么程度。

他们所认知的中国设计,

就是在唐人街看到的醒狮、剪纸、灯笼之类,

他们真的不知道当代中国设计是什么样的。






“塔外”这个主题名称也是我自己命名的,

意指“象牙塔之外”。我的初心很简单,

就是“用设计讲中国故事”,

体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。


所以,

这几年的我一直忙于各种事情,除“塔外”展览,

还举办了六届“1212创意中国论坛”,

所以,有人玩笑说曹雪打了“中华1号”鸡血。




塔外展览合影



龙:用设计讲中国故事,把中国故事讲好,

      把更多有价值的设计故事带到全世界。











栏目主持:

龙伟权/JACK LONG


广告从业十八载,一直从事创意

设计、运营策展事务。


曾服务GIMC、ADK、WPP等国

际广告公司,现为广州正典公司

执行创意总监,屡次获得国内外

设计奖项。


法国Innodesign Prize国际创新

设计大赛评审团成员、ClD迪拜

国际室内设计大赛副秘书长、中

国设计师协会会员、广东省美术

家协会员、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

事、深圳插画师协会会员。







- END -

文章底部.jpg

- THANKS -


INNODESIGN PRIZE全球创新设计大赛
组委会
联系我们:010-84360631
联系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清河营东街2号院3号楼

简KISS
INNODESIGNPRIZE
创新设计大赛
唯一官方媒体公众号
INNODESIGNPRIZE
创新设计大赛
官方公众号